问题详情

上海世博会预计将吸引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其中海外参观者人数将超过()万。

A300

B330

C350

相关专题: 参观者   世博会  

未搜索到的试题可在搜索页快速提交,您可在会员中心"提交的题"快速查看答案。 收藏该题
查看答案

相关问题推荐

世博会有一句专属名言:“一切始于世博会。”人类近现代工业文明各个时代的重大创新发明、生活方式,都由世博会催生和起步,小到电灯、电视、热狗、冰激凌、拉链,大到度假村、俱乐部、主题公园,都从世博会开始走进无数人的家庭,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正因为“一切始于世博会”,能在世博会上得到一角展示空间已是难能可贵,世博会选择合作伙伴更是万里挑一,它象征着一个时代对一个品牌全方位的肯定。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

A、说明世博会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作用

B、介绍世博会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

C、强调参加世博会对品牌宣传的重要意义

D、阐释“一切始于世博会”的来历和内涵

在美国,休假者占了所有专业上称为“纯水族馆”的参观者的一半以上,但少于去动物园——通常包括一个范围相对小的“动物园水族馆”——的参观者的1/4。下面哪项如果正确,最有利于解释—上述的去动物园的参观者与去纯水族馆的参观者之间的区别?
A.在既有动物园也有纯水族馆的城市,当地居民参观水族馆的可能性是其参观动物园的可能性的两倍。
B.差不多所有的大城市都有动物园,但仅有一些大城市有纯水族馆。
C.在过去10年中,新建的纯水族馆数量超过了新建的动物园数量,比率是2:1。
D.在某一年中参观了动物园的人这一年去参观纯水族馆的可能性是没有参观动物园的人的两倍。

1876年,清政府第一次派出一位叫李圭的工商业代表参加了(  )。

A、英国伦敦世博会

B、法国巴黎世博会

C、意大利米兰世博会

D、美国费城世博会

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二战相关的照片,请同学们一起谈谈你所了解的战争?引导学生从“战争”中得出一些词语:恐惧、绝望、死亡……(二)初读课文,掌握顺序1.通读全文,找出本篇新闻作品的标题、导语、背景、主体、结尾,并说说每部分都写了什么。明确:导语(1-3)讲述现在,背景(4-5)回忆过去,主体(6-15)参观苦难,结尾(16)回到现在。2.根据大家划分出的部分,我们不难发现,主体(6-15)参观苦难,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也是体现作者情感的部分,那么参观的顺序是怎样的呢?明确:按照空间顺序,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不育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3.参观者脚下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呢?明确:恐怖。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三)抓住重点,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划出参观者在参观不同地点时的动作和表情。明确:毒气室、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他们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女牢房——“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绞刑室——“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2.开展小组合作探究:通过我们刚刚找到的那些句子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参观者怎样的心理状态?想想作者为什么没有直接去描写这些地点,而是通过参观者来表现集中营恐怖的。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明确:(1)参观者无不惊恐万分。(2)运用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这种恐怖的气氛,比直接去描写给读者的冲击力更大,读者便不由自主的进入了参观者的情境。3.回到开头的部分,作者连用四个“不该”,读一读并体会其中的含义有哪些。明确:将奥斯维辛现在的美好与奥斯维辛过去的痛苦相联系,用“不该”二字进行连接形成鲜明的对比,历史上的奥斯维辛与现在的奥斯维辛反差越大,就越让人无法接受,也暗示着读者不要忘记那个伤痛。(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1.学过本课,谈谈自己对于战争的理解。2.观看与二战相关的影片,如《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影评。【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请你谈谈你这节课的不足之处。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2.请你谈谈这篇新闻作品哪里体现的真实性?
题目能够从上述资料中推出的是(  )。
A:2014年末,我国平均每家博物馆文物藏品超过1万件
B:2013年,我国全部文物机构日均接待参观者200多万人次
C:2014年平均每家文物机构安排的基本陈列数低于上年水平
D:2010~2012年,文物机构接待成年参观者人次数逐年上升
联系客服 会员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