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题集 >招录类 >事业单位 >试题详情
问题详情

(  )是应用高科技进行开发,依靠人工能源不受气象和季节的限制,可常年在工厂进行大规模生产的,资源可循环利用的微生物工业型的农业。
A.生物农业
B.白色农业
C.可持续农业
D.生态农业

相关专题: 工业型   生态农业   微生物  

未搜索到的试题可在搜索页快速提交,您可在会员中心"提交的题"快速查看答案。 收藏该题
查看答案

相关问题推荐

1)生态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许多国家和地方政府逐渐将生态城市列为城市发展的优先内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2)生态城市建设是从国际社会大环境背景、我国国情的基本要求出发,也是我国严峻的环境和资源挑战下的必然结果。时至今日,中国70%以上的河流与湖泊已遭到污染,70%的能源需求依赖煤炭。依据世界银行的估计,中国每年有数以十万计的人因污染而死亡。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为53.7%,但近60%的城市人口居住的城市空气质量不佳,污染水平是美国的两倍、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水平的5倍。  E市土地面积6340.5平方千米,位于1—3级生态脆弱区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应对气候变化能力非常脆弱。E市人口众多,城镇化用地已超总用地的50%,城市热岛效应明显,灰霾、PM10(可吸入颗粒物)、PM2.5(大气细颗粒物)等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全市6179千米长的河道中,V类和劣V类水河长共占70%,属于典型的水质型缺水城市。E市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而城市生态空间不断压缩和减少,E市目前森林覆盖率仅为1258%。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城镇体系的完善、PM2.5防控、市域农村秸秆焚烧的控制、湿地与水体生物入侵等仍是E市城市发展的巨大挑战。E市发展模式仍然是“高碳发展”,人均碳排放量高达11.89吨/年,而伦敦、纽约、东京等世界千万级人口城市的人均碳排放只有E市的30%、50%。  在面向广大市民的“E市,我的2040”愿景调查中,城市发展目标选项中,“环境友好、低碳出行的城市”超越其他经济、文化类选项,位居第一。与此相关的调查结果还有“E市最需要改善的问题”,第一名为“大气和水等城市环境”。  3)面对日益严重的各种城市病,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灾害频发、交通拥堵、能源短缺等,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成为全球城镇快速发展及转型期的明智选择。  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建设,它强调的是生态和宜居两个方面。生态城市侧重与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关系,宜居城市则侧重居民个体的切身感受,强调社会的关系。  宜居代表的不仅是一种生活模式,更是现代城市应该追求的发展模式。这种城市发展模式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一种可持续的模式。提倡宜居观念,按宜居标准建设城市,有利于防止在城市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城区半径盲目扩大、人口拥挤、生态产品供给不足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超载等问题,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造成了大气、水体、土体污染和生态破坏。部分城市PM2.5过高,城区绿地、湿地减少,地下水、湖泊和河流水质恶化,土壤退化,城市的绿色生态线受到冲击。生态宜居城市首先是绿色城市,不论城市发展到多大,城市资源环境的质量和功能都应该保持,人们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才能感觉自己是大自然的一份子。这要求城市必须减少和避免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资源环境破坏,重视生态损害的修复。绿色城市中,人们可以开门见绿、推窗见景,感受到山清、水秀、地净、气清的自然之美。  城市的无序发展和资源环境破坏必然造成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空气和水质污染、休闲地减少、噪音增加,城市人群忙碌,压力和紧张感增加,人们健康受到影响。城市大了,而人们的生活舒适度却下降了,这不是城市发展的初衷。而宜居城市,开发强度适当,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结构合理,各类空间相互支持,组成生态共同体,人们就学、就医和工作方便,卫生条件较好,利于睡眠。  城市发展在一定阶段会出现较大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特别是土地供需矛盾。劈山造地,围湖(海)造城,盲目扩大城市建筑容积率,挤占水域和绿地,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不计入生产成本,这些行为和做法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城市宜居度下降。城市宜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统一。  4)2015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批)的通知》,确定A市B区等55个地区为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B区作为A市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人口导入区,面临资源人口环境束缚和经济发展需求双重压力。一直以来,B区坚持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有效载体,通过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区、生态区、生态文明试点区创建活动,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探索工业型城区践行生态文明的“B区之路”,走上了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的良性发展轨道。优美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B区对外交往中一张极具含金量、彰显城区魅力的 “十二五”以来,B区已关停淘汰了1200多家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小化工类企业基本消除。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7大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区域经济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打造建设为经济发展形势提供了新的空间。目前全区经济结构中产业能级有效提升,二产比重不断下降,由72%降到58%,三产比重不断加大,由27%上升到41.5%。  近年来,B区实施“三个集中”工程(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形成以“B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六大特色工业园区为载体的工业集聚格局。2015年,B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四个工业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79%,工业用地规模控制在30%左右。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和循环经济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已有3家开展“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B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为“国家生态工业园区”、莘庄工业区建设成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区”。2015年,全区的土地产出率达到4.63亿元/平方千米,高于同期A市平均水平(3.41亿元/平方千米)。  B区积极推进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节能技术改造、循环经济试点、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工作。2015年,全区已有197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360家企业通过ISO1400l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不同层面循环经济试点单位83个,形成了以点带面的循环经济发展态势。低碳试点逐步推进,B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低碳经济园区、新虹街道建设低碳社区列入全国低碳发展园区、社区试点。2015年,全区万元GDP能耗为0.293吨标准煤,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十二五”期末,全区单位GDP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了822%和63.0%,水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分别完成减排目标的50%和60%以上,初步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污染排放的脱钩发展。  B区加大生态绿地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达19.5平方米。完善污水管网建设,建成四大污水收集系统,污水管网1254千米,并且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置为重点的村庄综合改造。区域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87.5%;区域水面积率保持在7%以上。  B区域综合交通体系不断优化,现路网密度3.23千米/平方千米,公交线网密度1.64千米/平方千米。区内已有轨道交通6条线,运营线路总长度50.8千米,站点30个。在全区居民集中区、商业网点及公交换成站点设置免费服务网点574个,投放自行车1.9万余辆,向市民发放诚信使用卡4.3万余张,形成了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相互衔接的公交网络。  B区结合大型居住社区的建设,严格落实新建建筑节能标准,确保新建民用建筑100%采取节能技术,同时对既有建筑实施节能改造,建成万兆碧林湾、万科朗润园、一品漫城等一批低能耗绿色住宅,世博会的“A市人家”的雏形就诞生在B区。  曾为A市最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的W工业区为我国的基础原材料、能源供应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对区域环境产生了污染,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自2005年起,该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启动,至今已投入资金150余亿元;累计已完成2450户居民动迁安置,并落实相应社会保障,纳保资金达3.42亿元;关停重点污染企业(生产线)48家(条),实施污染治理工程116项;全面完成48家码头堆场整治项目;污水收集及纳管工程、河道整治、集中供热管网建设工作基本完成。实现减排二氧化硫超过6000吨,减排二氧化碳为250多吨,区域环境面貌大为改善。2014年以来,市区两级政府又将W工业区的转型升级作为研究重点,将W工业区列入“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通过黄浦江滨江沿岸开发带动W工业区整体功能定位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将W工业区从以末端治理、综合整治为主的粗放型化工生产园区转向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研发性生态园区。  5)尽管L市在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当前环境保护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L市环境保护局2016年6月4日发布的《2015年L市环境公报》显示,2015年L市空气优良率为66%,有124天处于污染之中。在全年124个污染日中,首要污染物为PM2.5的有87天,占70.2%;首要污染物为臭氧的有33天,占26.6%;首要污染物为PM10的有4天,占3.2%。PM2.5仍是L市空气污染的元凶。  虽然L市出台的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已明确阶段目标、具体举措和责任单位,但不少市民反映目前PM2.5污染防治还是碎片化、应急式,政府各部门抓措施落实、抓工作推进的力度还不够。在行动计划出台后效果不尽如人意,如机动车冒黑烟,施工、渣土运输、堆场、搅拌站、环卫作业的扬尘,秸秆燃烧等仍屡有发生。  目前L市30%的饮用水来自黄浦江上游,在没有采取根本性的工程措施前,这种开放式、多功能的水源地仍存在潜在的环境风险。该水域集聚了56家码

白色农业是指改变农业以太阳光为直接能源,利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产人类食物、动物饲料的传统方式,应用高科技进行开发,依靠人工能源不受气象和季节的限制,可常年在工厂进行大规模生产,节土、节水、不污染环境,资源可循环利用的微生物工业型的农业。下列选项不属于白色农业的是()。A:将各种农业废料制成蛋白饲料、秸秆饲料等应用于农业中
B:农业中研究应用固氮菌肥料类、光合细菌肥料、复合微生物肥料类等用作生物肥料
C:在农业中大量生产香菇、木耳等食用菌类的微生物食品
D:南方“猪一沼一果”的农业生产模式
[单选]规划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时,通常将城镇划分为不同的职能类型,以下具体划分不妥的是()。
A.工业型的城镇
B.商贸型的城镇
C.旅游型的城镇
D.生态型的城镇
改变农业以太阳光为直接能源,利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产人类食物、动物饲料的传统方式,应用高科技进行开发,依靠人工能源不受气象和季节的限制,可常年在工厂进行大规模生产,节土、节水、不污染环境,资源科循环利用的微生物工业型的农业叫做(  )
A.绿色农业B.白色农业C.生态农业D.生物农业

规划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时,通常将城镇划分为不同的职能类型,以下划分不妥的是()。

A.工业型的城镇

B.商贸型的城镇

C.旅游型的城镇

D.生态型的城镇

联系客服 会员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