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题集 >中学 >高中 >试题详情
问题详情

有人说:“把纳粹党的暴政加在自己身上的是德国人自己。”此语依据的事实是

A.纳粹党通过议会选举成为执政党

B.纳粹党的对外政策获得德国人的普遍支持

C.迫害犹太人迎合了大多数德国人的心理

D.法西斯主义给德国人带来了实际利益

相关专题: 德国人   法西斯主义  

未搜索到的试题可在搜索页快速提交,您可在会员中心"提交的题"快速查看答案。 收藏该题
查看答案

相关问题推荐

 舒马赫、施耐德、施密特、穆勒、施泰因曼……这些常见的德国姓氏在德语里都代表一门手艺:制鞋匠、裁缝、铁匠、磨坊主、石匠。老师傅带几个学徒做手艺曾是德国人的职业常态,如今工业化取代了小作坊,但“手艺人”的基本精神没有变。人们常常用“严谨”“认真”等字眼形容德国人,认为这种性格塑造了德国特色的制造业,其实德国人也在进行“德国制造”的过程中被重塑。可见()

①中德两国的传统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②精良的德国制造取决于严谨认真的德国文化

③德国姓氏文化中包含着传承至今的精神基因

④工匠精神影响着德国人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有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在于重新分配欧洲的权力,而1939--1945年的大战却是意识形态之战”。“意识形态之战”的准确含义是指()

A.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

B.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

C.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之间的矛盾

D.法西斯主义与反法西斯主义之间的矛盾

是经营出租汽车的鼻祖()

A、德国人杜茨

B、法国人莱瓦索尔

C、法国人米其林兄弟

D、德国人狄塞尔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法国在大革命后,国家精英以大革命代表的普世价值即“自由、平等、博爱”作为界定法国国民的标准。任何生于法国,或是移居法国并认同这一普世价值者,均可成为法国人。这便是公民民族主义的原型。
同时期德语精英的民族主义运动,尝试将分散于欧洲各处的德语社群聚合起来,建构统一的新民族国家。在此脉络下,德国民族主义者即发展出以血统为标准的种族民族主义观:只要父母是德国人,无论你生在何方,都是德国人;反之,若父母不是德国人,就算你生在德国境内,也不是德国人。
材料二 19世纪末,部分德国知识分子企图建立一个比较开放的、以文化为标准的德国认同,即不论血缘,只要同化成讲德语和信奉新教便能成为德国人。但当时很多波兰农民移居到德国东部,在政府与民间的多番尝试下,仍坚持讲波语和维持天主教信仰,结果导致德国知识精英放弃同化东部移民,甚至支持驱赶波兰移民,回到以血缘定义身分的封闭民族认同。
——以上材料均摘自罗杰斯·布鲁贝克《在法国和德国的公民身份和国家地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德两国形成不同国民身份认证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国民身份认证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7分)

下列选项,填入划横线地方最恰当的一句是()德国人酷爱阅读,70%的德国人定期买书,1/3的人几乎每天读书。而30岁以下的年轻人读书热情最高,50%的孩子表示喜欢读书。对于他们来说,书就像啤酒一样让人喜爱,因此图书成了人们最喜欢的礼品。每个德国家庭平均藏书近300册,人均100多册。他们认为,。德国人的读书兴趣是从一出生就开始培养,很多孩子人生的第一个玩具就是书籍。A:一个家庭没有书籍,好像一个国家没有信仰
B:一个人不喜欢读书,一定精神空虚
C: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D:一个人不喜欢读书,必然走向堕落
联系客服 会员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