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题集 > “购书者”专题
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材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8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材料参考时限为5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30分钟。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应试者才可以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应试者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
给定材料
材料1: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强调的是“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亦即重视理论的实践检验,这不容置疑。但是,这不等于否认理论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就目前的“实际生活”和“现实的确切事实”而言,强调基础理论研究的必要性至关重要。
1994年,澳大利亚政府提出“创意之国”并定为国策,英国闻讯后立即派代表团前去学习考察。1997年,英国工党当政,新政府为了振兴低迷的英国经济,下决心发展知识经济,并于当年7月新设文化媒体体育部,新当选的布莱尔首相亲任“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主席,这个工作组在1998年和2001年连续两年提出《创意产业图录报告》。而真正的始作俑者是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他在2001年出版的《创意经济》一书中明确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布莱尔政府也正是听从了他的建议开始扶持创意产业。
美国学者理查德佛·罗里达的专著《创意阶层》更是提出人类的创意是最根本的经济资源,在工业社会之后,创意经济时代的到来正在改变整个世界的社会和文化价值观,为这一论断做注脚的是席卷全球的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是众多发达国家的众多创意产品、营销、服务,是好莱坞和迪斯尼,是《哈利·波特》和《功夫熊猫》,“资本时代已经过去,创意时代已经来临”成了从硅谷到华尔街的流行语。日本提出“独创力关系到国家兴亡”。韩国则为创意产业的发展贴出了“资源有限,创意无限”的标语。
我国最早引进、研究和传播创意产业理念的先行者和翘楚是著名经济学家L先生。他在十多年里出版了《创意改变中国》等20多种专著或编著,系统地阐释了创意产业的概念、内涵及延伸意义,理顺了加快创意产业的发展思路,厘清了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及相关边缘产业的关系,明确提出创意产业是文化强国的策动力,是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喊出“让创意成为生意,把智慧变成实惠”的口号。在L先生的感召下,在我国的内陆地区河南,一批创意产业理论和实践开始出现,陆续出版的“创意中原系列丛书”就是例证。
材料2:
作家Y回忆起童年时代的趣事:书店发购书票那天,黎明时分就到了书店,而购书者的队伍从书店大门蜿蜒而出。八点十分,书店老板告诉他们只有50张购书票,“好像有人在冬天当头浇了一桶冷水”。队伍里第五十一个郁闷地看着前面拿着崭新《安娜·卡列尼娜》,后来,51在当地成为了运气不好的代名词。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市场上的出版物可谓眼花缭乱。2012年,中国出版的图书达到了414005种,册数为79.25亿册,超越了美国一倍多,位居世界第一。但作者回忆中的故事在当代国人看来恍如隔世:随着书本供应在中国这几年逐渐丰富,民众对于书本的兴趣却没有同步上升。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4月份的调查,中国2012年人均阅读量只有4.39本,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相关数据显示,与每天平均花在电视上的100分钟以及45分钟在网上相比,我们只分15分钟给阅读。当父母向孩子灌输“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训时,我们对于200页的书只愿出13.67元,这仅仅是一杯星巴克冰拿铁价格的一半或三分之一张电影票的价格。
不久前,有消息称全民阅读立法已列入国家立法工作计划,似乎国人不爱读书已成“共识”,到了必须要立法才能解决的地步。
小标题一: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在今年4月发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12年,中国18岁至70周岁的国民其图书阅读率为54.9%。也就是说,在中国有四成多的人很少阅读。同样的调查,来自《国际出版蓝皮书》的统计显示,即便是在出版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也有约四成的人不读或很少读书。
从数量上看,2012年,中国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而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显示,北欧国家国民每年读书24本左右,几乎是中国的6倍。美国人年均阅读7本书,韩国人11本,日本、法国国民每年读书数量在8.4本左右,新加坡5本,中国的国民人均读书数甚至还落后于泰国的5本。
再看种类,美国整个图书市场销售的图书,40%是虚构类的小说。法国、德国、英国的情况也同样,35%到38%是小说类。中国的畅销书大部分都是食谱、养生指南、教辅、育儿手册、惊悚及言情小说。
可见,全球都面临“阅读和学习”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甚至还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了“世界阅读日”。
小标题二:
中国是出版大国,出版图书的种类数量都是世界第一,2012年中国出版的图书达到了414005种,册数为79.25亿册,位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中国也是图书库存量最大的国家,以售价计算,目前有884.05亿元的图书积压在仓库之中。
另一方面,中国的公共图书馆资源奇缺,同时藏书的流通率很低。根据文化部的最新统计数据,2012年,全国共有县级以上独立建制的公共图书馆3076个;全国公共图书馆总藏量有7.89亿册(件),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0.58册。
截至2011年底,我国平均每44万人才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平均每3201平方公里才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而在美国,每1.3万人就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英国和加拿大每1万人左右就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在德国,这个数字是每6600人一家,奥地利4000人,瑞士3000人。
但相较于奇缺的图书馆资源,利用这些资源的人却更少。全国公共图书馆持证读者人数只有582万,仅占全国总人口的0.47%。而中国公共图书馆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仅为0.4次。这些数字都是美英日等国家的十几分之一。
小标题三:
《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还显示,只有1.3%的人认为自己的阅读量多,53.1%的人则认为自己的阅读量很少。有书不看和对自身阅读状况不满并存。
“时间那么少,读书自然要读实用的书,没用的书不要读”,某位网友在面对记者时这样回答。曾任新闻出版署署长的Y认为,“一种新的‘读书有用论’正在悄然流行,而‘有用’的定义在这里又变得非常狭窄。”
有书不看却对自身阅读状况不满,什么导致了这种矛盾心态?
材料3: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普通的口号,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的真实写照。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为了追求速度,中国人“赶时间”蔚然成风。没时间处理感情,只好速配闪婚;没时间旅游,只好走马观花;没时间学习,只好报速成班……快餐、快递、快读等“快”产品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快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我们传统的阅读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因如此,对传统阅读的坚守就显得弥足珍贵。
2013年发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我国18-70岁的国民对数字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的接触率为40.3%,比2011年上升1.7个百分点。数字阅读接触率的增加,昭示的不仅只是阅读载体的更新换代,更是在这种载体变革中潜藏的载体内容变化带来的阅读方式改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曾被认为是高级精神享受。有多少“70后”“80后”曾经抱着小说、名著挑灯夜读,并如痴如醉。时光流转,如今,深度投入的阅读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浮光掠影、不求甚解的“快餐式阅读”。而随着微博等新兴社交网络媒体的进一步普及,“快餐式阅读”愈加普遍。
“上一次完整地看完一本书,还是大三的时候,掐指一算也有5年了。”小曦是个白领,她告诉记者,自己好久没看过书了,平时主要靠网络和微博获取信息,“从网上看东西基本是大体了解一下,然后一带而过。”而关心时事的艾静告诉记者,以前都是通过报纸杂志了解国内外风云,看的相对比较仔细,随着微博的流行,报纸杂志早已被他抛到一边。“我只要‘收听’几家专业媒体的微博,国内外最新大事都可以一网打尽。”
对于“快餐式阅读”日趋主流化的现象,不少专家表示了担忧。普遍的观点认为,“快餐式阅读”有存在的合理性,即可快速获得有用信息,扩大知识面,传播新观点,但过于功利的读书目的会让人失去学习、思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会逐渐形成以懒惰、钝化为特点的“浅思维”。对于年轻人来说,其中某些碎片化信息无疑会影响其知识结构,甚至是他们的人格完善。“快餐式阅读”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而兴起,并越来越受到青少年的青睐,但这种阅读方式带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君不见多少青少年为了追求“悦读”而弃华章名著于不顾,只选择那些图文并茂,抑或只有单纯图片、视频的电子读物。长此以往,不仅会使青少年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退化,乃至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有甚者还会变成没有思想的“空心人”。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